Leidenfrost效应,最早在1732年,由荷兰植物学家和医生赫尔曼·布尔哈夫(Herman Boerhaave)首次发现。直到1756年,由德国医生约翰·戈特洛布·莱顿弗罗斯特(Johann Gottlob Leidenfrost)进行深入研究,发表于《论普通水的性质》(A Tract About Some Qualities of Common Water)一书中,而后被正式命名为Leidenfrost效应。Leidenfrost效应,指当液体滴落在温度远超其沸点的固体表面时(约200°C,即莱顿弗罗斯特温度点,LFP),在液体与超高温表面之间瞬间产生一层绝热的蒸汽层,使液体悬浮并阻断固-液接触,导致传热效果显著降低、液冷失效,进而引发严重的热危机问题。▲图1,约翰·戈特洛布·莱顿弗罗斯特,书籍《论普通水的性质》(A Tract About Some Qualities of Common Water, 1756),液滴在微结构表面约300°C 出现Leidenfrost现象。 长久以来科学家一直在探索如何提高固体表面LFP,以增强液体对高温壁面的相变传热效率,然而却始终无法克服这个挑战。困难的根源在于其背后存在的一系列矛盾问题:1. 传热层面:高传热性与高LFP相互排斥。高温物体需要导热材质,将内部热量快速而持续地传递到表面,被液体(冷媒)转移。然而,导热的高温壁面在增强传热的同时,也同样加快了固、液界面之间蒸气的产生,反而导致液体更快脱离壁面,阻断传热,无法有效提升LFP。2. 界面层面:固-液与固-气界面在有限空间内竞争。液体在高温壁面沸腾时,在固-液界面之间产生的大量蒸气降低固-液接触面积,形成固-液与固-气之间的界面之争。如何合理调控固-液与固-气界面,也是有效抑制Leidenfrost效应的关键。3. 加工层面:精密加工与实用性难以兼得。为了提高LFP,研究者往往采用精密微、纳加工方式在固体表面形成特殊纹理结构,但这些精密结构极容易在实际应用中遭到破坏而失去作用。如何开发简易、普适的耐磨结构,是能否将科学技术推向工业化的重中之重。 03 本文亮点
王钻开王钻开,香港城市大学机械工程系讲座教授。现为香港青年科学院创始成员,国际仿生学会Fellow, 工学院副院长。曾获得第二届科学探索奖(香港首届),国际仿生学会杰出青年奖,国际文化理事会青年特别嘉奖,上银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(2016优秀奖,2019年银奖),香港城市大学杰出研究奖和校长奖,提出的科研问题入选2021十大科学技术问题。https://wangzuankai.wixsite.com/wanglabDavid QuéréDavid Quéré,法国巴黎文理研究大学教授。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、法国物理学家Pierre-Gilles de Gennes教授,主要研究方向是软物质物理和流体力学。他曾任职于法国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学院、巴黎高等师范学校、麻省理工学院、清华大学。曾担任法国圣戈班集团、宝洁公司、日本尼康公司的科学顾问。Europhysics Letters 期刊共同编辑,Physical Review Fluids期刊副主编。2001年获得法国科学院颁发的Ernest-Dechelle奖,2014年获得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颁发的银质奖章。2016年获得法国高等物理化工学院的杰出教授。2021年获得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流体力学奖。https://blog.espci.fr/interfaces/ 于吉红 于吉红,中国科学院院士,世界科学院院士,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,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,吉林大学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,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。曾任英国皇家化学会Chemical Science副主编(2012-2020),2021年起担任美国化学会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执行主编,现任《高等学校化学学报》和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主编,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, Chemical Reviews, JACS-Au, Advanced Materials, Chem, Matter, ACS Nano等国际期刊编委/顾问编委,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、中国化学会分子筛专业委员会主任。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筛纳米孔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能源、环境及新兴领域的应用。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,获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(IUPAC)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,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,“全国模范教师”荣誉称号等。http://melab.jlu.edu.cn/info/1177/1973.htm 相关内容链接:1. 水往高处流!电子科大/香港城大Nat. Mater.展示液体超长距离,超快,自驱动,无损失传输2. 针尖集水,不对称的美!香港城大/大连理工在仿生功能表面实现液滴定向输运!3. Nature:小液滴,大能量!如何用一滴水砸亮100个LED灯?4. 香港城市大学Science:打破常规,流体自主择向5. 香港城市大学王钻开课题组PNAS: 基于静电镊的液滴操控 相关推荐1. 仪器表征基础知识汇总2. SCI论文写作专题汇总3. Origin/3D绘图等科学可视化汇总4. 理论化学基础知识汇总5. 催化板块汇总6. 电化学-电池相关内容汇总贴7. 研之成理名师志汇总更多科研作图、软件使用、表征分析、SCI 写作、名师介绍等干货知识请进入后台自主查询。